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造车梦不止格力,美的进军汽车零部件,家电巨头赶场新能源热潮

文| AI财经社 胡简

编辑| 杨洁

新能源汽车赛道玩家林立,家电巨头们也不甘落后。不过相比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整车“吃肉”,一度“绊倒在车轮下”的家电巨头们,如今似乎更愿意在B端安全“喝汤”。

日前,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官方发布消息称,5月18日将投放2021威灵汽车部件三大产品并发布新产品。这位家电巨头曾一度退出造车业务,如今面对新能源汽车热潮,再次高调进军汽车行业。

去年3月,美的集团就通过子公司豪掷7.43亿元收购合康新能源23.73%控股权,成为合康新能源间接控股股东。而在今年4月落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上,美的集团机电事业群交出了美的威灵汽车部件,掀起了有关“美的入局新能源汽车”的热议。

AI财经社就近期美的威灵新动态联系到美的时,对方表示,美的只做汽车部件,不会直接造车。

实际上,头部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已不新鲜,在整车业务上惨淡收场者也不在少数:前有春兰、奥克斯,后有国际家电品牌戴森和空调“一哥”格力。前车之鉴下,包括美的、格力、TCL等家电企业纷纷转向汽车零部件生产。家电汽车跨界入局“造车”B端,俨然演变成行业新象。而它们转向保守选择的背后,则是在保持理性。

第一批吃螃蟹的春兰、奥克斯

在新能源汽车炙手可热的裆下,美的选择入局零部件而非整车,它作出保守选择是有历史原因的。从过往来看,家电企业入局汽车行业,往往要经历坎坷,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得到的往往是教训。

作为曾经的家电行业领军人,春兰集团早在1990年就涉足摩托车行业,推出了春兰虎、春兰豹等红极一时的摩托车。1997年,春兰集团斥资7.2亿元收购了经营不善的东风南京汽车,组建了春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宣告跨入汽车行业。但囿于一直拿不到轿车生产资质,春兰只能利用南京东风的卡车生产资质生产中型和重型卡车。

“造车”伊始,春兰就在产品研发上投入6亿元,在当时可谓大手笔。得益于卡车市场发展势头向上,春兰的重卡业务一度在国内卡车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一汽、二汽,为春兰集团贡献了近一半的利润。2004年,春兰欲与日野合资成立重卡企业,春兰以厂房、土地入股,日野提供技术与资金,但终因政策因素被搁浅。

此后,国内中型卡车市场发展势头不敌重卡,与此同时,春兰集团家电业务江河日下。到了2008年中旬,春兰汽车资产总额2.9亿元,负债总额1.33亿元,净资产1.57亿元。同年,南京春兰被徐工科技接盘。

2004年,在春兰卡车业务颇见成效、甚至就要成为第一个与外资车企合作的家电企业时,奥克斯正式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并表示要在未来5年内投资80亿元在宁波建厂,产能要达到45万辆,而在一年前,奥克斯就已斥资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有限公司95%的股权,取得了双马汽车当时持有的SUV和皮卡的生产资质。

有趣的是,有关部门至始至终没有批准过“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的项目立项,奥克斯汽车也没有上过发改委产品目录。奥克斯非法套用了“黑豹牌汽车”的生产公告,将生产出来的奥克斯汽车挂在黑豹牌汽车名下,由宁波奥克斯进行销售,最后招致官司缠身。不少消费者直接质疑,自己买的奥克斯汽车,去车管所办理牌照时却发现其实是黑豹汽车。

此事在奥克斯新闻发言人黄江伟后来的一句话中落幕:“奥克斯就当作了一场汽车梦,这个梦的代价是4000万元。”

美的格力的“造车”尝试

在春兰和奥斯克高调造车的当年,美的也不甘落后。2003年,美的集团通过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在昆明和长沙两地兴建生产基地,一度将客车整车和专用底盘产能提至万辆。因为经营不善,美的造车业务在2009年戛然而止,接盘者是比亚迪。

时隔多年,新能源汽车一举成为万亿规模的产业风口。格力率先耗资10亿元买下珠海银隆7.46%的股权,董明珠一句“手拿格力手机、乘坐格力汽车、吹着格力空调”吸引了无数看客眼球。但几年里,不仅董明珠计划的“中国版埃尔法”艾菲MPV销量惨淡,原本是银隆支柱的客车销量也遭遇腰斩。格力造车梦虽未折戟,也算告一段落。

2020年底以来,阿里、百度、小米纷纷下场造车,有前车之鉴的董明珠在上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不会盲目“跟风”,但比较看好新能源这个领域。她还重申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有意思的是,几乎是同一时间,有投资者向格力电器提问是否会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空调,格力回复称,已推出专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电动热泵空调。

不论是拿500亿元造芯片,还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出的电动热泵空调,格力已经从面向C端直接销售的整车业务转向了B端产业链。除了格力,TCL、美的等也纷纷向B端业务发力。面对媒体的提问,TCL创始人李东升表示,“会搭上新能源汽车的列车,但我们不会去造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关键器件的提供商”。

造车的“重资产”特质,对企业现金流而言无异于一枚定时炸弹。即便是创始人登上富豪榜的戴森,也在历经三年研发、耗资300亿后宣告放弃。一向“不缺钱”、回购股票“成狂”的美的,虽然年度分红率仍然高达50%以上,但是业绩增速也在逐年下滑。美的要向科技公司转型,也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