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青岛新能源造车版图

自201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版图不断扩大。

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20年,6年间有202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总产能规划达到3000万辆。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等地,其中广东省的企业数量排全国第一,有2.6万家企业;山东排名第二,有2.2万家企业;江苏省排名第三,有2.0万家企业。此外,浙江、湖南、河南、四川、上海的企业数量均超过了1.0万家。

作为汽车工业大省的山东,零部件产业相对发达,但在整车生产规模方面并不占优。相较于其他城市,青岛的表现较为亮眼。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等6家整车厂,整车产量占全国约1/20,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占到全国1/10。

伴随各城市对于落子新能源车项目的进程进入新一轮提速阶段,而青岛作为山东省工业新兴发展城市,又能否引领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站上更高的台阶?

为何各城市都在新能源汽车布局?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发展愿景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处于增量爆发期,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除了国家层面规划的未来新能源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绿色节能的新能源车正在成为出行趋势。

据兴业证券分析,苹果产业链造就了消费电子的“黄金十年”,而电动车市场的远期规模将达到智能手机市场的两倍,到2030年,预估全球市场规模约为5.4万亿元,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链的“赤金十年”也必将催生出更多的汽车城与明星车企。

因此,面对新能源汽车集群效应,没有哪座城市会不动心。

之于积极转型的城市来说,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仅能迅速拉动汽车产业链和周边配套产业乃至当地整个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就业与经济增长。

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被写入多个省市发展规划中,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也都涌向这一产业。

2月25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最新出台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到2025年上海市要实现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35%以上的目标。

同为赛道竞争者的青岛,也在谋划布局。根据青岛“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到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

近年来,青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目前,青岛汽车产业已形成千亿产值,超越家电、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这背后,离不开突围路径的正确选择。

那么,选择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奔跑的青岛,究竟表现如何?

谁在青岛造新能源汽车?

面对未来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的汽车业新竞争,青岛将会是最有力的城市竞争者之一。

根据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最新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

放在全国汽车大盘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总体仍呈下降态势。新能源汽车领域,青岛已跻身前茅,全国平均每10辆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衡量一座城市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能否成为车企布局最核心产品的首选地,要成为一座真正的“汽车城”,青岛不能仅仅只是汽车制造的“工厂”。只有具备研发创新中心和总部企业,在产业中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

正因为深谙此道,错过了燃油车发展黄金期的青岛,将换道超车的机遇押注在了新能源布局上。

2020年7月6日,西姜山镇如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产业园开工建设,让青岛实现了一线品牌总部“零的突破”,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目前,加上刚刚获取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的美锦,青岛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北汽、奇瑞6家整车厂,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从区市分布来看,即墨分布有奇瑞控股、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三大品牌的青岛分公司,西海岸新区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及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莱西有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能够吸引众多新能源企业布局落子,青岛有着自己的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被视为最具有前景的细分赛道。从氢能端看,山东是国内发展氢能产业基础最好、整体规划最完善、态度最积极的地区之一。青岛有副产氢资源,以及港口、轨道交通、发电供热等应用场景。

同时,由于青岛经济的“外向型”,在青岛布局能够幅射到日韩市场,为未来与国际市场衔接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布局青岛也是进入山东市场的最佳选择。

放眼全国,不仅仅是青岛,各城市、车企也在上马新能源项目,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再次站上“风口”,“风口”之下,众多新能源汽车项目盲目投资、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利用率过低等乱象也日渐凸显。

风口之下

新能源汽车的行业痛点

截至4月15日,自2021年以来启信宝企业版批量风险分析发现,5352家样本汽车企业出现了万余件风险事件,具体表现为司法风险和经营风险两大类。

司法风险方面,5352家样本企业发生了3720次开庭,收到了1993份裁判文书;经营风险方面,5352家样本企业出现企业失信2652件,环保处罚34件,破产倒闭事件25次。

汽车制造企业众多的山东、江苏、浙江三省,也成了这些风险事件的高发地。

据启信宝统计,今年以来至4月15日,山东进入样本观察的486家汽车制造企业,共新增风险事件1626起,相当于平均每家企业就出现了3.35件风险事件,或是司法方面或是经营方面。

从城市维度来看,山东汽车制造企业出现风险事件较多的前三座城市是聊城、烟台、济南。分别是538件、212件、197件。其中,青岛涉及84件。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一汽解放青岛分公司涉及司法风险305件,2021年涉及3项,具体包含产品责任纠纷、追偿权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涉及司法风险36项。

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引起重视的,不仅仅是所涉企业的司法和经营风险,还有整个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

国家层面,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特别启动了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的首次摸底,并宣布将全面清点五年内的投资项目。

近日,据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汽车产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风险防控的通知》显示,2016年~2020年,江苏省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由78%下降至33.03%,衰减近半,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已严重偏离产能利用合理区间。

不可否认,站在追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上,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布局,但近两年,也确实存在众多造车新势力停摆的现象。

当下,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事实,也给予青岛重要的信号,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赛道奔跑、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踏实前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