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光伏+农业”走红荷兰

光伏电站由于具有无污染、工期短、产业链成熟等优势,一直是许多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但其占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等问题也总是为人诟病。近日,荷兰投运了数个小型光伏发电实验电站,采用“光伏+农业”的新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还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实现了“种植、发电两不误”。

光伏与农业实现双赢

据行业媒体《光伏杂志》报道,德国光伏企业BayWa r.e.近日在荷兰建设了5个小型光伏发电实验电站,以测试适合“光伏+农业”新模式的组件产品。这些实验电站的单个装机规模在3兆瓦左右,与普通光伏电站不同,实验电站提高了光伏板支架的高度,在其下方种植了蓝莓、覆盆子、草莓等水果,在发电的同时并不影响农产品种植。

据了解,“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光伏发电商业模式,也是光伏复合发电项目的一种。该模式解决了光伏电站和农业争地的问题,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一地多用,为农业和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光伏+农业”的主要类别涉及光伏种植、光伏养殖、光伏水利等。

事实上,在光伏产业发展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光伏+农业”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光伏市场的新宠。比如,在我国安徽、湖北、山东等省份,投运了许多“光伏大棚”。另外,在英国、菲律宾等地也都开发了一些类似项目。

负责荷兰“光伏+农业”项目的项目经理Willem De Vries认为,随着“光伏+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两者的结合还将迸发出更多火花。“目前,实验项目运行状况不错,不仅发电量得到了保证,还提高了农作物产出。”

技术要求更高

不过,发展“光伏+农业”项目并不容易。和普通光伏电站相比,“光伏+农业”项目对组件的技术要求更高。“普通单晶组件不适合运用在光伏种植项目上,因此也不能以国际上对光伏组件的认证标准衡量其是否合格。”Willem De Vries说。

Willem De Vries表示,考虑到农作物生长需要,位于光伏板下方的农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所以光伏种植项目对组件透明度的要求很高。同时,光伏板还需要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农作物受到雨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的影响。因此,在普通单晶组件的基础上,用于“光伏+农业”项目的组件针对透明度、重量等都进行了相应改造。

据他介绍,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实验项目选择了透明度不同的组件。比如,树莓耐荫耐寒,不需要强光照射,新型单晶组件面板会先吸收一部分辐射,保持光伏板下的凉爽环境。此外,光伏板还需要起到大棚的作用,减少恶劣天气对农作物的侵害。为此,技术人员选择了更厚的玻璃层,这导致新型单晶组件的重量在35公斤左右,相较普通单晶组件有大幅增加。

经过一系列技术改进,光伏板下的热度和湿度等外部环境条件更符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相比传统使用塑料膜“武装”的温室大棚,新的“光伏大棚”更加坚固,即使遭遇强风等恶劣天气,也不会对光伏板造成影响,农民定期维护大棚的频率大大降低。

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光伏+农业”日益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其仍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据测算,和普通地面光伏电站相比,“光伏+农业”项目的成本仍然偏高,其中,组件、支架等主要产品的价格高企是造成项目总体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

以支架为例,一般情况下,光伏板离地高度在0.5米左右,而为了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光伏复合发电项目的光伏板支架需升高至1.5米。同时,在技改后,组件的重量相应提升,运输和人工安装费用也所有上涨,加之增加的施工难度等,导致“光伏+农业”项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BayWa r.e.公司光伏种植项目主管Stephan Schindele认为,在现阶段,“光伏+农业”仍属新兴产业,面临成本压力在所难免。随着农业领域对此类项目认可度的提高,市场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本也将有明显的下降。

据Stephan Schindele透露,今年下半年,BayWa r.e.还将联合旗下子公司GroenLeven继续在荷兰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新的农作物品种,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推动“光伏+农业”市场的发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光伏+农业”项目推广或不及预期。“不管如何设计,打桩后项目都会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Stephan Schindele表示,实验项目结果表明,只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产出品质,农民愿意牺牲一部分土地。在新的实验项目中,公司将研发新的技术,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和农业结合发展。(■本报实习记者 董梓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