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顾大钊:国家能源集团具备发展氢能的能源耦合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表示,国家能源集团的很多产业和氢能互补性非常强,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顾大钊介绍,国家能源集团一直积极推进氢能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氢能公司。氢能是国家能源集团耦合传统矿石能源清洁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媒介。比如:煤炭产业方面,煤可以制氢,氢可以为矿山机械提供动力;发电方面,负荷在低谷时候可以把电变成氢,当负荷是高峰的时候可以把氢再变成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三弃”方面,可以先将风电、光伏、水电变成氢。铁路、航运、港口都可以作为氢气或者氢能运输的工具,氢能又可以为铁路、航运、港口等提供相关的特种装备、特种车辆的能源,剩下的氢还可以进入终端市场。

国家能源集团发展氢能具有优势,一方面,氢的来源比较广泛,成本相对比较低;另一方面,碳足迹相对也比较低。他称,国家能源集团的煤制氢能力非常大,年超过400万吨氢气,已经具备能供应4000万辆燃料电池乘用车制氢的能力。几年前,国家能源集团成功示范了30万吨的二氧化碳封存(CCS)项目,掌握了CCS的整个技术流程,核心的技术和装备,但成本还比较高,规模相比较还小,顾大钊认为,规模增加后,再加上技术逐渐成熟,成本一定会下降。

据此,国家能源集团确立了氢能发展的定位和思路,首先确立了氢能供应链的发展定位与思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整合相结合。产业布局在制氢、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终端利用等方面;制氢包括三个方面: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副产氢;在氢的储运、加氢方面基础设施也要涉足。

围绕其产业优势,国家能源集团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氢能项目的布局。他举例:国家能源集团在如皋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纯天候商业运营的加氢站,总的储氢能力大约600公斤,每天加氢能力大约1000公斤,是国内第一个行政审批完备、完全市场化开发、全天候、数字化的国际标准商业加氢站。

在氢能科技研发上,一方面,国家能源集团要重点聚焦氢能的供给侧,另一方面,加强化工副产氢和用碳捕集技术以后的煤制氢。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在相关领域已具备多项发明专利。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把标准制订和国家项目的研发作为两个抓手。在加氢站方面,主持和参加了两项国家标准修编工作。顾大钊称,氢能产业从长远来讲技术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短缺的。

国家能源集团参与了多个国家项目,包括大规模风/光互补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纯化技术、35兆帕和70兆帕的加氢站技术等。顾大钊介绍,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和中石化销售公司组成了申报国家科技部“冬奥专项”-“氢能出行”的国家项目,主要以燕山石化的副产氢和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制氢为源头,构建35兆帕和70兆帕氢能供应网络。

就中国氢能联盟发展概况,顾大钊介绍,现在联盟共有常务理事单位21家,理事单位32家,会员单位20家,合计73家,基本覆盖了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主要的国有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盟聚焦在智、圈、测、孵四个方面,即智库咨询,产业生态圈,标准-检测-认证平台,孵化和并购优质项目,定期发布《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承担国家有关的研究课题,目前正在研究《氢能产业发展及其技术装备创新支撑研究》。

最后,顾大钊提出了几点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稳妥推进工程示范。他希望国企,特别是央企要加大介入, 在CCS方面要做进一步示范,把CCS的技术经济性搞清楚。同时,稳妥推进氢能项目的示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性风险。

第二,低成本低碳制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创新链。组建央企国企创新联合体,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攻关,形成创新合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