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尤其在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将有望成为大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快速成长的黄金地域。
据统计,203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人均资源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打造创新型能源发展模式的“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平台”显得尤为迫切。
我国在政策层面积极支持推动区域综合能源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发展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能源互联网等技术,要加强研究大容量储热(冷)技术、区域供能应用的物理储能技术的应用,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能源管理的发展。2016年,区域综合能源还被列入中国作为主席国的《G20能效引领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规划准备实施的大型区域综合能源项目超过20个,供冷(热)面积合计大于8700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底,中国重点区域已建成投入运行和正在施工的区域综合能源项目已经超过66项,总供冷建筑面积超过7800万平方米,总供冷负荷超过160万冷吨。在项目的空间分布规律上,广东、北京、上海已建成及在建的项目供冷(热)建筑面积在全国区域中靠前。
在综合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传统发电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人员密集型、组织规范化的成熟行业,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控,并储备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传统发电企业开展综合能源项目开发有着巨大优势,但总结梳理广东珠海横琴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经验,笔者认为,发电企业从相对单纯的能源生产企业向能源生产和服务型企业转型时,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重视。
切实树立
“客户第一”服务理念
在横琴能源公司工作期间,经常能听到生产技术人员诉苦客户不理解,如会有客户抱怨能源公司供冷效果不稳定、收费价格偏高。
举个例子,一家重要企业客户有一次因为在接待重要贵宾时因空调制冷效果欠佳,出现汗湿巾衫的尴尬情况,从而使该企业高层震怒而投诉到政府部门,要求能源公司限期解决。但能源公司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工作检查后,发现其实供冷出口侧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为此能源公司生产技术人员与客户管理人员各执一词,一度争执到“剑拔弩张”。
为树立负责任公司形象,经研究后,我们决定对该客户用户侧设备接收管理,直到系统稳定再移交用户。通过3个多月的“保姆式”服务,我们累计在用户侧消除四十多项缺陷,不仅使空调系统实现了长期稳定运行,用户侧冷水泄露问题也得到有效治理,供冷效果明显好转,冷费也得到合理控制。2018年10月,他们接待了中央高层后,对能源公司的供冷保障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件事让笔者认识到,客户在空调系统施工和管理方面远没有我们预想得那么专业,用户买的不仅是冷或热,更是一种能源服务,就像自来水、天然气和有线电视,需要可靠、方便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基于上述考虑,“客户永远都是对的!”现已成为横琴能源公司客户服务的信条和准则。
着眼近期需求和远期收益
合理控制投资
综合能源项目作为市政基础配套项目,具有区域能源供给的垄断特性,又有唯一性。需要在区域地块开发过程中和其它市政工程(管道)同期建设、同步施工,并要适当超前。同时,作为投资项目,本身又必须考虑项目的远期收益和近期利润。
为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收益,我们做过很多探索,并总结梳理出以下主要经验:
一是要取得政府支持。让政府主管部门意识到,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作为基础配套设施,不仅对地方节能减排作用显著,而且能大幅提升地区规划品质。横琴新区管委会颁布的《横琴新区区域供冷供热管理办法》和实行“两部制”收费模式,就使得项目负荷增长得到保障,资金需求压力降低,现金流持续增加;
二是方案统一规划,工程稳步推进。我们采用了“分期建设、分步实施”,以及移动站配合供冷等方式,使能源站建设进度与用户负荷需求基本同步,大幅降低了能源站投产初期的运营成本和投资压力;
三是不断完善设计方案。由于能源站属于市政工程,民用建筑设计标准与电力系统设计标准差别较大,在横琴第一个能源站建设过程中,因标准不一导致的设计变更较多,不仅影响工期时间也造成了投资浪费。总结前期经验,在后续能源站设计阶段,我们就采用了BIM数字化建模,对能源站内结构空间布局和管道走向进行深度优化,从而减少了设计变更,有效降低了投资造价。
以科技为先导
用“智慧+”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综合智慧能源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将能源供应侧、传输侧、负荷侧和存储侧进行高效管理和集约调度。
随着用户增多,热力系统规模增大,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系统方式优化、实时节能调度发挥作用,“智慧能源”价值才能逐步显现。
在横琴能源公司成立伊始,我们就确定了“一手抓客户服务,一手抓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和格力电器、清华同方、东北电力大学等企业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开发出来具有核心技术支撑的综合智慧能源管理体系。
其中智慧型能源站转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有两项:一是新负荷预测算法。该算法能够实现自学习自修正,减少对历史数据、高性能计算平台以及数学技能的依赖,在嵌入式设备上部署实现短期预测,直接作用于系统;二是采用无中心系统进行分布式计算。以无中心、自组织的方式满足对建筑中“物”的控制需求,解决传统智能化系统难以落地问题,减少人力成本投入。同时,在横琴能源站的建设运行实践中,我们也摸索出了一套可以推广的“总体布局、分步实施、按需供能、平衡分配、末端优化”能源站建设和运营管理办法。
通过科研创新,我们不仅获得了行业认可和客户尊重,并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在2018年还获得了400多万元的科技方面奖励和补贴,项目公司的企业形象也得到极大提升。
建立与项目市场服务特性
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面向终端客户,项目形式多样,既有横琴这样的大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也有一家医院、一栋楼宇这样的中、小型智慧能源项目。服务客户和业务种类也因客户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在一些大型能源站,除了供电、供冷、供热外,还可以结合区域需要开展充电桩、储能、氢能开发,以及用户侧节能增值服务等业务。这些业务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加项目的收入来源,更可以密切项目与区域发展的联系,进一步提升项目公司话语权。
但大型项目往往整体开发时间长、初期经营压力大,增值业务属于锦上添花,管理和技术人员往往积极性不高;小型智慧能源项目虽然投产快,见效快,整体收益水平却不高,人员工资收入也相对偏低。
作为新兴的能源服务行业,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较传统发电项目更强调能源的供应和服务,员工的责任心、服务意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可以预见,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有市场服务意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将是各大能源公司争夺的对象。未来,实现综合智慧能源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强“三合作、两共享、一规范”。
所谓“三合作”,就是与政府合作、与企业(资源方)合作,与市政设计单位合作(综合智慧能源属于市政工程,市政设计单位不仅有项目信息而且有成熟的市政设计经验);
“两共享”就是在集团系统内搭建平台,快速共享项目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让好的经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得以在系统内推广应用;
“一规范”就是要尽快补充和完善既满足电力系统管理要求,又适应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需要的标准和规范,比如市政和电力系统设计规范差异较大,市政项目的档案管理与电力系统的档案管理要求也有很大差别,能源站设备验收不适用168小时连续运行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要求。(■侯震林作者系中电投深圳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