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新基建”有利于提升充电桩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新势力、新资源的加入会带来新理念和新模式,从而产生“鲶鱼效应”,加快充电桩行业发展。
随着“新基建”的提出,大量资本涌入充电桩行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建桩主力军加大投资力度;宁德时代、阿里、华为等跨界力量加速入局;出行公司、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等产业相关方加快落地进程……各路资本、各方人马都试图在从“新基建”政策红利中分得一杯羹。
与之相对的,则是充电桩整体利用率低,运营商普遍亏损。过去数年,行业已经历过多次大浪淘沙和蛋糕分割。直至今日,仅有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宣布实现了盈利。
“电动汽车保有量有限,桩站利用率较低,而充电场站投资大、回本周期长,设备只有5-8年的使用寿命,如果在这个周期里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很容易亏损。”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任张帆进一步表示,行业盈利难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亏损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快钱难赚
投资回收周期差异大
日前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发布的2019年报显示,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业务实现营业总收入21.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87%,毛利润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54%。
但毛利润不等于实现了盈利。“特来电的经营业绩,除年报外,不再做任何披露。”特来电的回应也增加了外界对其盈利水平的质疑。事实上,特来电6年的发展历程走得并不平稳,其董事长于德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差点儿把母公司特锐德亏没了。”
“前几年行业发展地非常快,多的时候仅北京有上百家企业,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没能实现盈利,慢慢地退出了充电业务,大浪淘沙实际上是把好的留了下来。”张帆坦言,目前充电运营商仍面临普遍不盈利问题,尤其是规模化的公共充电桩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不排除很多中小型企业、一些场站是盈利的,但从整体上看是不赚钱的。”
在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高海军看来,亏损原因,主要是充电运营商对某个城市、某个场站的供求关系和定位判断出现了偏差,企业前期投资过于乐观,而运营环节又不够重视,致使充电量不能达到投资测算的预期收益。“短期实现盈利太困难了,如果想捞一笔快钱,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
据了解,充电场站建设运营费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高低压设备和配套施工的一次性投资;土地租金、人员工资、市场活动等运营费用。根据场站规模的大小,投资额在百万级不等。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认为,充电桩不仅仅是制造业,它既有产能投资,又有营销投资,背后还有大数据、信息传输分析、AI研发等创新投入,“都是烧钱的事。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自我造血。”
那么,一座充电场站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高海军坦言,3、4年收回成本的投资就算是不错的项目。“有建设补贴、稳定充电车源的场站,一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如果建场站不需要额外扩容,最快3、4个月就能收回成本。但建设运营差的地方,甚至20、30年也收不回成本。”
长期可盈利
差异化服务是关键
目前,服务费是充电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也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比如给车企提供大数据服务、联合电池企业开发充电技术、进行私桩建设、设备销售和运维管理等等。”在张帆看来,当前充电商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良性竞争,共同把产业做大,竞争主要是在差异化服务上进行角逐。“专用桩的盈利条件比较好,大家更为关注,竞争主要集中在公交车、物流车领域和网约车项目上,而不是一桩一站的抢夺。”
“针对不同的运营场景,要进行精准的投建。商务要走在专用桩建设的前面。”高海军分享了星星充电的布局心得,“我们会分析场站建成后,可能的客户群体,针对用户的运用场景进行投建,并尽可能精准地预测充电量。”他表示,星星充电也会在一些目前看起来没有商业价值的地方进行战略性布局,并适当延长回本周期。
“充电桩盈利是可期的,更多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方寅亮看来,充电桩行业需要一个“织网人”角色,来协调各方面的竞合关系,把充电产业生态网络搭建起来。届时,充电桩站的建设会拉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车桩之间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据了解,充电桩建设运营过程中,土地、电源、建设方和运营商之间存在商业博弈。高海军举例道:“比如,租赁同样的场地,第一家企业每个车位300元/月,到第六家再去谈的时候,租金可能会从300元提升到800元。短期内地价被抬高的可能性,提高了充电场站的经营成本。”
而“合伙人”模式或将解决上述问题。据记者了解,“充电合伙人”计划目前已在行业里铺开,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智充科技等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源的合作。该计划致力于将土地、电力、管理等资源优势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充电桩建设运营中。“比起单纯收取租金,物业参与到充电桩建设运营后收益可以更高,也将降低我们的成本,运维效果也更好。”高海军称。
竞争加剧
行业将进一步洗牌
那么,被赋予期待的“新基建”,又能否破解充电桩盈利困境?
“未来2、3年充电桩行业还会进一步洗牌。”在张帆看来,“新基建”对改善充电设施的盈利水平没有直接作用,其他领域的资本和投资主体进入充电桩领域,反而会加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抑制作用。他解释道:“新加入的企业会基于既有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比如高速公路基建企业会围绕高速公路去发展充电桩。物流车、网约车公司,会利用自有资源,建设专业充电桩,而这也是现有充电运营企业偏爱的领域。”
但张帆进一步表示,从行业整体来看,“新基建”对充电桩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是有利的。新势力、新资源的加入会带来新理念和新模式,从而产生“鲶鱼效应”,加快充电桩行业发展。“鉴于行业普遍亏损的现状,建议将充电桩补贴时间延续到2025年,以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行业规模化发展。但企业不能过度依赖补贴资金,主要还是从自身经营角度去解决盈利问题。”
高海军则认为,“新基建”提高了大众对充电桩的接受度。“过去我们会花很多时间、代价去说服资源方建设布局。现在氛围变好了。下一步星星充电将继续完善骨干充电网络,同时与合作伙伴一起搞好充电场站。”
当下充电运营商要做好哪些工作?在张帆看来,充电运营商首先要练好内功,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充电安全;其次,企业内部要有科学的管理和经营,合理布局场站,切实提高运营服务水平,提供优质的充电服务;再者,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互联互通,以形成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运营商要致力于降本增效,进一步延伸业务,和电池、车辆、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结合起来,寻求多元化发展。(■本报记者 卢奇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