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投资建设,总投资额19.9亿元的国内最大的燃料电池汽车检验中心在天津启动建设,其中包括检测设备1000余台套。据悉,项目建成后,不仅具备燃料电池整车试验能力,还包括零部件及原材料全方位试验能力。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除上述项目外,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等机构都有根据燃料电池国标建立的实验室,且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公信力,但现在的问题是,涉氢检测标准并不统一。
去年以来,我国氢能产业飞速发展,整个行业围绕产氢、加氢、储运等关键环节,孜孜不倦地解决技术瓶颈和成本高企等难题,并致力于将氢能产业引入规模化、商用化的发展赛道。而氢燃料电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标准的不统一。
从事涉氢检测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和车相关的产品检测比一般产品复杂得多,很多通用测试设备做一次简单的氢能产品研究是可行的,但氢燃料电池车的测试时间长、参数多,涉及到的相关指标非常复杂,因此关于检测的方式、标准需要进一步统一。
群翌能源副总经理陈致源对记者表示:“系统、零部件、原材料及氢气等是氢能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其安全性、原材料成分、性能等进行限定和检测,但部分检测标准和方法不统一仍是全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致源进一步解释称:“所谓标准不统一也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在氢罐、电堆、系统等整车方面的检测已有相应标准,此外,涉及到产品的安全性,例如漏电、漏气等方面的测试,国家及国际标准也都已陆续出台。”
资料显示,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主要负责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已出台部分关于氢能生产、储运、加注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标准号为GB/T的相关标准,且仍在陆续完善中。
“需要注意的是,牵涉到产品性能,如加湿性能、风机运转时长等,通常不在国家标准制定范围内,但对整个行业而言,性能相关检测标准的统一很有必要。”陈致源补充说。
“虽然各商家会依据成本、产品所需性能来衡量自身需要的检测结果,但检测方法不一导致各企业对其产品检测结果有不同的解释,这将影响产业上下游和不同厂商间的协同,也不利于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陈致源表示。
除了标准外,场地、设备和人才同样制约着涉氢检测的进一步完善。
上述涉氢检测相关人士表示:“涉氢测试场地在安全性上要求很高,且建造实验室的相关审批流程长,此外,如果对传统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提升,则很难达到涉氢测试实验室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新的地块新建符合国家要求的涉氢实验室。”
据介绍,针对大功率电堆的测试,国产测试台和进口测试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对测量的精度、流量、湿度的控制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在进行自主技术研发的同时,国内的测试厂商也应加大产业技术合作,提升国产测试设备水平。
此外,人才的稀缺也是氢能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氢能检测岗位而言,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需要涉氢操作安全的意识和素质,目前国内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燃料电池科班出身的人才非常稀缺,造成企业招人用人难。”该相关人士说。
陈致源也表示,燃料电池相对于传统锂电池,学科跨度更大,需要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相互合作。(本报实习记者 仲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