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汽车 >

产品家丨对话柏俊波解密英马M2背后的研发密码

M2是英马电动车正向研发的首款低速电动车,承载着为西南地区百姓出行带来幸福感的使命。现今,M2已逐步实现量产,并在四川省内多地挂牌销售。作为西南地区自主研发的一面旗帜,M2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研发和设计上的“密码”?它的成功,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怎样的借鉴意义?

blob.png

本次专访,我们采访到英马M2的研发总经理,试图为大家揭秘这款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诸多细节,并就行业研发与生产存在的困境探寻解决之策。

blob.png

人物介绍:

柏俊波,四川英马电动车有限公司研发总经理。在加盟英马之前,开发过多款微型电动汽车车型,有着丰富的产品、技术、市场经验。以“冰封之城”为笔名的他,长期聚焦和关注低速电动车行业,并撰写分析文章,为促进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2016年12月,柏俊波作为行业资深人士,荣获“2016小型电动汽车行业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项。

blob.png

2016小型电动汽车行业十大杰出贡献人物颁奖盛典现场,柏俊波(左一)作为代表上台领奖。

《小EV》:在加入英马前,您个人有哪些研发设计的经历?

柏俊波:我从2005年进入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也开发了不少车型,包括欧洲的L6e、L7e标准的四轮摩托车,美国NEV邻里电动车,还有国内的一些低速电动车的产品,算下来有七八个项目了。

《小EV》:亲自参与主持行业多款车型,包括现在的英马M2后,您如何认识低速电动车研发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柏俊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目前行业有的是无研发,有的是有开发但是不一定和生产能够完全结合起来。我认为研发和生产它不应该隔离开来,应该统一在企业的战略运营平台上。

其实我们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研发出来的产品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投入下运行的,因为研发的产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投入规模,包括生产设备、工艺路线怎么上,这和企业对行业的预判,对自己产能的预判是切切相关的;第二,它和企业生产采用怎样的组织模式是分不开的。我们也在思考低速电动车究竟能否采用像传统汽车一样这种大规模批量的生产方式。就目前来看,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很合适,因为大家知道汽车生产是一个边际成本效益很高的行业,传统汽车行业单台车型它能达到的经济产能应该在15万台左右,但是对于目前低速电动车行业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量,这就意味着它开发的产品不能按照传统汽车的这种组织方式去生产;第三,就是我们的开发是在什么样的产品技术和质量标准下去进行。

blob.png

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是低速电动车行业目前应该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研发过程和产品定义直接决定了你将来的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程度。企业运营能否维持这样一个程度,包括我们后期的投入,能否和这种市场的量相匹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小EV》:除了产品开发设计这个角色外,您还是行业资深的观察员,平时也非常关注微型车行业的动态,您认为低速车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柏俊波:就目前来讲,行业这五年来的进步都是非常明显的。早期行业同质化和山寨的痕迹非常明显,目前大家的进步都非常快。

但是到今天呢,我觉得大家可能要面临一个新的困境。第一个,过去整个行业对产品开发的投入是相对少的。其实少还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究竟怎么去投入开发,怎么能把开发成本和生产的模式组结合起来,是一个企业面临的困境,因为就现在的产量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按照汽车的标准去支撑研发体系。另外还有两大外界的因素在影响:第一就是我们的产品标准如何制定,它将直接影响将来产品开发的方向。另外就是在管理办法上,比如说驾照等方面(政策)出台之后,我们的市场所面对的人群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生产开发应该怎么去组织?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blob.png

《小EV》:英马M2作为西南地区首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在设计之初,您有没有想过要把它打造成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柏俊波:应该来说,我们是想把它定义为造型足够漂亮、性能足够优秀,质量刚刚合适,简单一点说就是好看好开好质量,然后就是好的性价比。

《小EV》:介绍下英马M2的亮点?

柏俊波:严格来说这是一款全新自主开发的产品。在它身上没有我们行业常见模仿的影子,它最大的亮点除了造型以外,其车身结构包括生产组织模式、技术标准上的投入和实际运行的规模是相匹配相适应的。

blob.png

《小EV》:这款产品,您有没有最满意的地方?

柏俊波:要说最满意的地方,还是刚才这两点吧,一是真正从原创产品,第二就是适合这个行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款产品。

其实我们做m2的初衷,就是想在西南地区打造一款真正原创的车型,这款车型的设计结合了西南地区一些特殊的属性,比如说多山,坡度比较大,另外是西南地区整体消费习惯和更偏向舒适休闲的运动风格。所以在这次产品的设计上,我们设计有控大屏,包裹性很强的运动座椅,包括整车的一些细节内饰,外观上悬浮顶和溜背感的设计,就是尽量带给大家运动休闲舒适的视觉和驾驶体验。

blob.png

《小EV》:这款产品是不是也符合低速车新国标?

柏俊波:对的。其实在M2面世之初也就是在我们立项的时候,那个时候标准还没有出,我们就已经把它定在3米3(长),1米5(宽)这个范围之内。当时我们也认真思考了什么叫低速电动车,那么如果政府要管理,低速电动车必定要区别于传统的汽车,首先在尺寸上就要小于最小的A0级车,实际上标准出来之后呢,确实也是这样的。另外在电池和安全结构模式上,英马M2也是按照包括碰撞要求做了相应的安全装置,它的电池动力系统也是铅酸和锂电双模设计的。

《小EV》:M2有一点像产品的代号,当初为什么想到会取这样一个名字?

柏俊波:我们公司名字叫”inmax”,in代表无穷小,max就代表大,回到我们研发的目标,要和生产投入成本相接近,那么我们定义M系列的产品就是更靠近高水准工艺,在成本上也相对高一点的一个平台。我们希望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去和大家去竞争,包括我们M1M2M3整个开发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其中M2是一个比较中性的一款产品。

《小EV》:雅安芦山的配套环境相对山东河南可能会差一点,现在的生产条件是如何实现当初你对M2的设计愿景?

柏俊波:低速车车大概分车身、底盘、电气这几大部分,因为重庆和成都这一块儿汽车产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发达,包括底盘件、车身冲压这一块有比较丰富的资源。

当然,物流运输远了一点,可是这是劣势的同时,同样也是优势,其他的企业想进入四川,同样也面临着整个物流费用的增加的成本压力。

blob.png

《小EV》:很多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为了某件事而妥协过,那么在M2这款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你有没有妥协的地方?

柏俊波:研发和生产之间产生这种冲突和矛盾是常见的。比如说车辆造型设计和实际的工艺之间,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对造型设计来说,可以天马行空一点,去做一些大胆的去尝试,尽量去发挥一些自己的灵感,但是作为工艺工程师来讲,在生产上就需要考虑到配套、成本、资源以及生产的便利性,这样势必对某些设计的结构会提出一些优化的方案,所以这也是冲突所在。

现在这款车(M2)有不少的设计理念和最初的设计还是有些差距的,因为在设计方案上还是有不少创新和超前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考虑到和现有的生产投入生产规模及生产的便利性,包括技术的可获得性,所以在设计上有一些东西是做了妥协的。

blob.png

拿英马的座椅设计方案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设计,它是一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结合,更具有科技感和艺术感。但是目前呢,我们在市面上还没有找到有能力和有意愿来进行这种加工的供应商。因此我们还是妥协成靠近传统工艺方案的一种方式。虽然如此呢,但整个座椅还是具有一个很强的运动型风格和整体性。

《小EV》:英马下一步的开发方向是怎样的?

柏俊波:大家觉得低速车好像没有什么技术上可讲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就下一步我们会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就是在平台化和模块化上去着手,会将整个电池电机电控这种动力模块集中在地盘上,让它变成一个通用化模块化的一个产品。

另外就是从零部件的一些功能和集成化上去着手。第三个就是说我们在未来会以一种就是颠覆者的姿态,去开发低速车产品。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挑战,要以比较低的成本做出一款大家认为还比较精致的产品,那么我们产品的设计结构和理念,包括新的工艺路线或者新的工艺材料的选择,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这个也是我们在思考的方向。比如说我们未来的电动车是否一定要像传统汽车,是否可以更有科技感,更具有灵动感,更简洁?以座椅为例吧,如果低速电动车按照传统汽车相同的成本来和工艺路线来做,那低速电动车的空间不够的,整个工艺和材料是达不到要求的,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新的结构和工艺方式上去,既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又可以体现低速电动车不同艺术风格。我想最终达到目标,就是让客户见到这个车不再和传统的汽车相关联,而把它完全当成一个新的产品去认识。

blob.png

《小EV》:在您眼里,低速电动车产品的“好”与“坏”之分,是如何界定的?

柏俊波:严格来说,评定好坏的终极目标实际就是市场的表现,但是反过来讲,我们还是有几点去可以判定的。第一个,就是产品的定义的属性,是否能够达到市场的属性。第二个,产品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这就和其它产品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并不是为了强调差异性。那么第三个,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它应该不是过去机械工业时代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思维,它应该是有一种有互动的有感情、相互交流的一种产品,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是评价一个好产品的一个标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