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领代表团来华访问,邓小平在相关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边,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奠定了未来3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
从1983年第一个整车合资车企诞生,到大众、日产、本田、丰田相继落户中国;从2002年年产突破300万辆,到年销售近30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一路向上,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然而,从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就不自觉地缓了下来,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十而已,为什么感觉已经扑棱不动了呢?
很多人觉得源头还在疫情,但实际上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让这个趋势昭然若揭。乘联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产销量降幅比2018年分别扩大3.3%和5.4%,各月连续出现负增长态势。
一众自主品牌四处找原因,说内需减少的有,说消费升级的有,说什么的都有。
另一边,许多老牌合资车型却依然稳坐钓鱼台,即便是在疫情依然缠绵的当下,销量依然持续回升。以2020年4-7月份,连续4月蝉联月销量榜首的轩逸为例。在很多企业都在找原因、讲策略的时候,这个默不作声的轿车品牌半年卖出了205,967辆,成为整个车市唯一突破20万辆大关的销量冠军。
7月份轩逸续写传奇,以46,909辆的月销量拿下了当月的乘用车冠军,也是今年1-7月累计总销量的双料冠军。
逆势突围,轩逸拼的到底是什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内的“轩逸神话”早在2006年就已经拉开序幕。
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压力并不比现在少,国汽车市场百花齐放,各种竞争对手、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要想在那个“群雄混战”的年代混出江湖地位,委实不易。但轩逸做到了,上市仅仅四个月就收获了超过1.5万辆的战果。而从月销一万五到年销46.7万,轩逸只用了12年。
(图为第13代轩逸)
很多人觉得“性价比”是轩逸的成功的秘诀。然而,以大、全、廉著称的自主品牌车型并没有持续畅销60年。
轩逸的成熟,并非无根之木。在进入中国之前,轩逸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车辆的实际效用和家庭用户的需求相匹配。
第4代轩逸“User Oriented”(“以客户为导向”)的设计思路,第5代轩逸节能高效的Z系列发动机,第6代轩逸对极简主义的回应,第7代轩逸宽裕的底盘布局。轩逸日益成熟、可靠的产品性能,都出于对用户本身的尊重。
如今国内轩逸经典与前卫共存的产品矩阵,也正是对“用户需求多元化”趋势的最佳解读。
(图为第14代轩逸)
每一个车型的成功都不只是“薄利多销”那么简单。让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花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让追求时尚生活品味的用户花的每一分钟都舒适惬意,才铸就起了几百万轩逸用户的极佳口碑,让轩逸具备了良好的“抗压性”。
轩逸的突围之法可否复制?
可能是因为一些互联网企业在营销上“花样”很多的原因,当前很多企业都在忙不迭地向“智能话”、“新时代”靠拢,而逐渐忽略了汽车本身。
相反,纵观轩逸这些年,不管是垂直换代还是年款换新,在引进新技术的时候,都将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我们能清晰地发现,换新产品“夸张”、“噱头”的成分很少,而车辆实际使用价值的提升很大。
以目前畅销的第14代轩逸为例,它所搭载的NISSAN i-SAFETY 智能主动安全系统,也是时下的热门科技。但轩逸在面对改变时表现得更加务实,它侧重的是把安全落到实处,而非炫技。
疲劳智能预警、超视距碰撞预警、预碰撞智能刹车、油门误踩纠正、倒车车侧预警、变道盲区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这7大配置很好地照顾到了车辆前方、侧方、后方的路况。实际使用过程中,不管是近距离跟车、高速驾驶、变道、转向,还是泊车,你都能感受到这个“隐藏大佬”的细致和用心。
与此同时,这些看起来低调的技术本身的“技术含量”也极高。像超视距碰撞预警功能,可以监测到到前方两辆车的动向,及时避免追尾的发生。这种“超越视觉”,类似“千里眼”的功能,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同级顶尖的水平。
从实际出发,拒绝好高骛远,或许才能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当然,如果要复制轩逸的成功之道,只有务实是不够的,还要不安于时,不断精进。
第14代轩逸推出的时候,第13代轩逸依然是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但第14代轩逸并没有安于现状,依然作出了堪称颠覆性的升级。
比如空间。第14代轩逸长宽高分别为4,641/1,815/1,450mm,比前代变得更长、更宽、车身更低轴距也增加到了2712mm。朗逸换代后轴距也就2,688mm,相形之下,高下立判。
又比如舒适性。第14代轩逸不仅将软包设计做到了真正的“触手可及”,而且扩大了皮质包裹座椅的覆盖率。采鉴自豪华车型的真皮打孔设计、缝线设计,将整车的舒适氛围烘托到了极致,成功拿下了2020年的沃德十佳内饰。
动力方面,除了满足史上最严排放标准国六b标准之外,第14代轩逸配置了同级罕见的主动进气格栅,打开时能帮助发动机散热,关闭时能减少空气阻力,从而降低油耗。该动力总成的工信部综合工况油耗仅为4.9L/100km,是自然吸气发动机保持充沛动力的情况下第一次将油耗降到5L以下。
结语
中国汽车行业普遍萧条的当下,某些互联网车企“让自己被看见”的思路固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归根结底,“车是用来卖的,消费者买单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俯下身段好好研究消费者的需求,踏实如轩逸,精进如轩逸,或许才是“而立之年”更贴合实际的破局之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