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媒体不断报道手机和与短信相关的事故,但数据并没有说谎–随着手机在美国的普及,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下降了。我们所有人都有权就自己的汽车使用手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们无权了解自己的事实。扭矩新闻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是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路安全保险研究所(IIHS)和公路损失数据研究所(HLDI)的报告,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目的是查看有关事故,事故死亡和手机使用情况的数据。数据显示,随着手机的推出,普及和几乎普及之后,在车祸中丧生的可能性下降了,并且急剧下降了。这也不是一个异常的报告。使用手机次数最多的年龄段的人最多。实际上,那些不常使用手机的人(70岁以上的人)最近在某些年份有所增加。
手机何时成为驾驶的一部分手机何时开始真正普及?在1980年代后期,手机无处不在。第一个黑莓手机通过手机完善了电子邮件,于1999年发布。第一部iPhone于2007年发布。该时间线有助于我们在查看交通死亡和事故数据时了解美国手持设备的发展情况。
每英里行驶事故是关键为了比较事故死亡,重要的是要研究每英里行驶事故以及整体死亡。这样就消除了驾驶人口的变化。1988年是起点,有47,087人死于交通事故*。当时,每行驶1亿英里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是2.32。随着手机的普及,死亡率和总死亡率都开始下降。到2000年,即引入黑莓后的第二年,总死亡人数已降至41,945,每行驶1亿英里的死亡人数现在已降至1.53。在iPhone推出的第二年,2008年,这些数字下降到了37,423,下降了1.26。因此,简单的和以数据为依据的结论是,从手机普及之前到完全普及之前,在车祸中丧生的机会减少了一半(实际上从2.32降到1.26减少46%)。到了报告的最后一年,即2010年,每行驶100英里的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到1.11,这比与汽车相关的事故导致的死亡几率降低了50%以上。
访问Torque News主页以获取更多故事。随着手机的普及,机动车死亡人数下降了。那些不喜欢事实,而是根据轶事和个人观察来思考和关注的人,将开始在数据中寻找错误或某些技巧。空无一人。实际上,IIHS在其最新的总体报告中对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的引用非常清楚地表明:“从1975年到2010年,每10万人的死亡率下降了……65%,青少年(从每10万人中的29.4下降到10.3), 20-34岁人口的比例为48%(每10万人口中从29.6至15.4),35-69岁人口的比例(从17.5至11.1)中为37%,7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43%(每10万人中为25.9至14.9)。70岁及以上年龄段是唯一一个从2009年到2010年死亡率增加的年龄段。”查看数据,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1988年,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由车辆引起)的死亡率为28.1。到2000年,该比率下降到20.6,到2010年,比率为15.4。这意味着随着手机的普及,最有可能使用手机和发短信的人群逐年下降。此年龄段的年龄下降幅度也同样大幅度下降,但其中包括16岁以下的年龄段(非驾驶员),因此我们没有列出这些数字,以免被指控提供误导性示例。从年龄来看,只有一组没有从2009年到2010年减少交通死亡,而是增加了。那是70岁以上的年龄段。诚实地问自己,您是否认为该小组在开车时正在发很多短信。
导致交通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手机不是问题,那么造成事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事实,并从IIHS报告中引述到:“自2001年以来,超速驾驶已成为撞车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超速是一个原因,在过去的10年中(从2001年到2010年),它并没有因此而下降。我们还知道,2010年,酒精占所有致命事故的31%**,因此,我们知道速度和酒精应归咎于所有致命事故的三分之二。这没有争议。此外,我们知道,在2010年各种类型的汽车造成的死亡总数约为30,000,其中摩托车死亡为4,502。是不是一些短信发短信撞到了电单车司机?也许吧,但是我们确实知道,自1988年以来,摩托车手的死亡率实际上翻了一番!1986年(在手机流行之前),摩托车骑士被杀的总数为4,309。尽管在整体上机动车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但在2010年,这个数字仍然相同。*因此,很难将发短信的人和其他人归咎于手机上摩托车手的死亡。大约三分之一来自速度,大约三分之一来自酒精,大约14%的人年龄在70岁以上,大约13%是摩托车死亡。剩下的约9%的车辆相关死亡是由其他所有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天气,机械故障,行人在夜间行走时被意外杀害,大型卡车因疲劳而坠毁,驾驶员入睡,药物沉迷,公交车撞车,分散注意力的驾驶员不使用手机……您就会明白。
下次您听到报告说发短信时被意外撞死的可能性更大时,请挑战数据。
* 2012年3月23日发布的公路安全研究所报告“ 2010年事实事实”。请注意,实际数据是由美国运输部在致命性分析报告系统中提供的。
**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死亡分析报告系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